為宣揚國威,加強與海外諸國的聯系,明成祖派鄭和出使西洋。



  從1405年到1433年,鄭和七次航海,訪問過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(qū),最遠到達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地區(qū),(一說進行環(huán)球航行,見1421中國發(fā)現世" />

明朝的外交歷史情況介紹:鄭和下西洋、海禁與抗倭

時間:2021-11-16 16:53:59 文化
  鄭和下西洋

  為宣揚國威,加強與海外諸國的聯系,明成祖派鄭和出使西洋。

  從1405年到1433年,鄭和七次航海,訪問過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(qū),最遠到達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地區(qū),(一說進行環(huán)球航行,見1421中國發(fā)現世界)。又派遣吏部驗封司員外郎陳子魯出使撒馬兒罕、吐魯番、火州等西域十八國,加強了明朝同世界各國的經濟政治上的往來,為中國走向世界做出了貢獻。

  海禁與抗倭

  元末明初開始隨著元朝海軍的滅亡,明朝前期后海軍的弱化,日本的武士、商人和海盜,經常騷擾我國沿海地區(qū),被稱為倭寇。為防倭寇,朱元璋頒布了海禁政策。明朝中期,朝廷誤以為“倭患起于市舶,遂罷之”。那時候,明顯發(fā)展的私人海外貿易,受到嚴厲限制。中國東南沿海的一些奸商,與倭寇相勾結,共同走私、搶掠分贓,倭患愈演愈烈。

  明朝派戚繼光到浙東抗倭。他率領戚家軍,在臺州九戰(zhàn)九捷,取得抗倭斗爭的重大勝利。后來他又率軍開赴福建、廣東,與另一位抗倭名將俞大猷連續(xù)重創(chuàng)倭寇。到1565年,東南沿海的倭寇基本剿清,民族英雄戚繼光的抗倭業(yè)績,萬古流芳。

  倭寇平息后,朝廷有鑒于對外貿易對沿海居民的重要性,逐步解除海禁,使民間走私貿易正當化,國際貿易使中國進入了逐漸成形的世界貿易體系之中。

  萬歷援朝戰(zhàn)爭

  豐臣秀吉統(tǒng)一全日本后,意欲占領李氏朝鮮。萬歷廿年,日本進攻朝鮮,朝鮮國王逃到義州并派使節(jié)向明朝求救。最終明軍取得了戰(zhàn)爭的勝利,中日進行和談。但萬歷廿五年后,日本再次進攻朝鮮。萬歷廿六年,豐臣秀吉死日軍退回日本,撤退途中,明朝派遣老將軍鄧子龍,和朝鮮的海軍主將李舜臣一起對抗日本。盡管李舜臣的“龜船”在戰(zhàn)爭的過程中發(fā)揮了極大的威力,但鄧子龍還是不幸戰(zhàn)死殉國。經次血戰(zhàn),日軍基本被全殲。此即為萬歷援朝戰(zhàn)爭。

  中西交流

  16世紀,新航路開辟以后,葡萄牙人于1511年占領了馬六甲,愈甚渴望對中國的往來。明武宗正德七年(1513年),葡萄牙國王派出一支對華使團前往中國,并在廣州登陸,希望與明政府建交。后來經過幾次海戰(zhàn),葡萄牙戰(zhàn)敗,中國皇帝同意葡萄牙人在澳門開設洋行,修建洋房,并允許他們每年來廣州“越冬”。這是西方國家第一次正式性的登陸中國并接觸中國。

【明朝的外交歷史情況介紹:鄭和下西洋、海禁與抗倭】相關文章:

1.明朝的外交歷史情況介紹:鄭和下西洋、海禁與抗倭